当前位置:首页>行业
再见了,冯小刚,再见了,冯氏喜剧_焦点快报
2023-04-21 06:11:09
来源:毒舌女青年

在电影《唐山大地震》的发布会上,冯小刚对着采访他的媒体大放厥词:“我拍什么电影都有票,没人能够超过我,独孤求败!”

现如今,开创了“贺岁档”的冯小刚,已经 缺席贺岁档的第N个年头了。

并且去拍了鄙视链最低端的网剧。


(资料图)

虽然《北辙南辕》和《回响》,演员都是实力派,但是观众诟病不接地气、口碑差强人意。

面对观众的吐槽和差评,曾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小钢炮,这次却悄无声息了。

时至今日的他对媒体说出了这样的软话, 市场需要喜剧,但是不再需要冯氏喜剧。

很难想象,这是曾经的“小钢炮”能说出来的话。

难道,冯小刚也开始认怂了?

1、

冯小刚注定是一个要靠自己砍杀,才能获得成功的人。

他知道,草根出身的他,只有他自己,别的什么都没有,谁也指不上。

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,陈凯歌,电影世家出身,一部《霸王别姬》足以可以名垂中国电影史。

张艺谋,虽然大器晚成,但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。

1987年的《红高粱》让张艺谋一战成名。

姜文是大院孩子的代表,有骨气,就是站着要把钱挣了主。

演技自然不用说了,执导的电影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被选入1995年美国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佳片之首。

唯独冯小刚草根出身,野路子出道。

在他眼里自己和张艺谋,都是属于自己“砍杀”出来的,没有太多的人帮你,你也指不上。

冯小刚的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,5岁时与冯小刚父亲离婚,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,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。

45岁时身患癌症,47岁患脑血栓,此后长达16年瘫痪在床。

冯小刚一直到现在,最喜欢的仍然是菜汤拌米饭,重油重盐的食物,应该就是小时候烙下的习惯。

但冯小刚坚信自己会成功,因为他妈妈告诉他:你将来一定要有出息,因为这辈子的苦,我都已经替你吃了!

妈妈的这些话对冯小刚的影响或许很大,但是什么是所谓的出息,到底是个什么样?

那个时候的冯小刚应该还很模糊。

但是,那种底层生活的艰辛,他却是深有体会的。

这个“有出息”,便成了冯小刚一生的执念。

不惜一切代价,一定要争气、出人头地,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
冯小刚高中毕业以后,选择去了部队里的文工团。

他的工作一个是画舞台的背景,还有设计舞台,另外一个就是装台、卸台。

一幕结束,下一幕开始,会有一个幕间曲,在这幕间曲里头,大幕关上之后,所有的人冲到台上来,你会看到所有的布景在往上升,下一幕的布景在往下降。

有七八年的时间,冯小刚都在这个剧院的礼堂的上面拉吊杆。

在那儿,他度过了最美好、最自由的时光。

冯小刚所在的美术组在一楼,三楼是舞蹈队女孩的宿舍。

舞蹈队的女孩们,每天看练功,洗澡,吃饭,都要来来回回的经过冯小刚所在的一楼。

为了看这些漂亮的女孩儿,冯小刚每天就计算着时间,与女孩们能擦肩而过。

一次遇不见,冯小刚就再走一趟,有时候走三趟,才能遇见这些美丽的女孩们。

她们从澡堂回来,身上散发着洗发水的香气,嘻嘻哈哈往回走,那种气息带来的压迫感,让自卑的冯小刚始终不敢抬头看,但是足以心潮澎湃。

多年后冯小刚导演的电影《芳华》就是对这段军旅生活的怀念。

每个人的青春,都有一段青涩懵懂的时光。

2、

1984年,冯小刚从部队转业后,寝食难安,一时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。

因为分配工作的时候,地方都需要学历啊,当时他只是高中毕业,并没有什么高学历,就被分配去守库房.....

正是郁郁不得志的时候,有一天,冯小刚去找朋友。

朋友有个女同事叫王小平,冯小刚见她会抽烟,样貌也很不错,当即在对朋友说: “这女的挺漂亮的,还会抽烟,真有个性!”

冯小刚准备展开追求的时候, 可一打听这女的背景, 是《人民文学》的编辑,而且 人家男朋友更厉害,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郑晓龙 ——就是《甄嬛传》、《金婚》的导演和总制片人。

冯小刚立即打消了念头 ,脑子一转,爱情算什么 ,抱上郑晓龙这个大腿才是最重要的。

当时,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,谁想进中心,都要通过他。

认识了郑晓龙之后,冯小刚对郑晓龙非常恭敬,整天跟着他后面转。

郑晓龙回忆起那段时间的时候说:“那时候冯小刚经常请我吃饭、找我‘沟通’,理想工作什么的都谈,那年头也没什么送礼的说法,他就用他的这些个理想来‘贿赂’我。”

冯小刚这一招还挺管用,郑晓龙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意思,于是就把冯小刚 调到电视剧艺术中心做了美工。

说是美工,其实就是打杂的 “碎催” 。

常常因为相貌的缘故,被身边的同事嘲笑, 挖苦,但是他丝毫不在意。

拍摄《凯旋在子夜》时,有人拿他的长相开玩笑:“你这模样,就该去演个越南军官。”

冯小刚二话不说,真就客串了一把,龇牙咧嘴地在镜头前调戏妇女。

当时他就明白,一个没资本的人,珍惜羽毛,没用,把大家哄高兴了,比什么都强。

那时候的冯小刚脾气可不像后来这般火爆,怼天怼地怼空气, 可老实了。

很快,冯小刚就通过郑晓龙认识了人生的第二个贵人——王朔。

第一次见面, 为表诚敬,冯小刚亲自烧了个酱猪蹄和椒麻鸡丝。

见到王朔,上来就是一通猛夸。

搞得当时还挺腼腆的王朔脸上一白一红,特不好意思。

从此,他开始了为王朔鞍前马后的生涯。

朔爷长,朔爷短的也成了当时冯小刚的口头禅。

那个时候冯小刚能把王朔小说的一个字不差的背下来。

几乎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。

当时,冯小刚经常在外人面前复述王朔的作品,因为说得多了,有时他说的甚至比原作还要精彩。

对于王朔的崇拜,用他的话说: 抬头望见北斗星。

看看,人家这马屁拍的!

在《甲方乙方》里,王朔描写了一个擅长吹捧奉承的 “ 捧人专家 ”,原型就是生活中的冯小刚。

如果之前冯小刚还不能理解他母亲说的出息是什么样的?

但是认识了年少成名的王朔之后,冯小刚就彻底的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了。

他也想被人前呼后拥,被人尊重,被众人仰慕。

没有人脉、没有资源、没有资本。

冯小刚要想成名干事,只能靠自己,往更高的圈子钻,什么尊严,什么骨气,都可以放下,只要能够成功。

3、

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王朔可以算是红透了半边天。

1988年更是被称为“王朔年”,有四部小说改编成电影《顽主》、《轮回》、《大喘气》、《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》。

他曾经和自己的发小叶京说过:“中国电影,哥们平趟。”

一大波导都靠着王朔的作品成长。

后来的姜文,赵宝刚等人都是借王朔之力青云直上。

没有王朔,就没有后来的冯小刚。

而作为冯小刚的贵人之一,郑晓龙非常不屑得说过,冯小刚的成功就是模仿王朔。

1990年,王朔策划的《渴望》大火,让郑晓龙见识到王朔的过人之处。

于是,郑晓龙在策划《编辑部的故事》时,风格定位就是王朔风。

而此时冯小刚自告奋勇和郑晓龙说,自己也要加入编剧团队。

刚开始的时候,很多人不同意冯小刚的加入,认为他就是一个美工。

王朔维护着说:“如果冯小刚不来,我也不来。”

冯小刚靠着王朔进了在友谊宾馆的编辑组,在那里他看见了国家一级编剧朱晓平、首届金盾文学奖获得者魏人(原名魏东生)……

在场一共六个人,除了冯小刚,全是文坛大腕。

冯小刚知道想要在这群人里面站住脚,必须得拿出真功夫来。

他既自卑,又兴奋,他非常清楚的知道,这就是他逆天改命的机会。

以至于连郑晓龙都说:“冯小刚跟着王朔写剧本,他写的和王朔写的,我根本就分不出来,他模仿王朔太到位了,遣词用句甚至是标点,都有王朔的精髓。”

冯小刚完成了9集,王朔完成了13集。

后来,冯小刚和郑晓龙提出来,他写的剧本同时署上王朔的名,而王朔的剧本也是署上他的名。

郑晓龙和王朔一说,王朔说没问题。

所以,电视剧里面有22集是王朔和冯小刚联合署名的。

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冯小刚的“聪明绝顶”了吧。

这部《编辑部的故事》播出,获得了强烈的反响。

冯小刚也凭借这部电视剧,顺利进入了影视圈。

这也让冯小刚更加坚定了紧紧围绕在王朔身边的想法了。

后来,郑晓龙又带着冯小刚做起了导演,一起拍摄了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。

4、

“取悦他人”是冯小刚成名的关键。

1993年,正是刘震云调查和写完《温故一九四二》的时候。

说来也巧,就在那一年,由王朔引荐,他与冯小刚相识。

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,那一夜,在王朔家,冯小刚、王朔、刘震云谈天说地,言古论今,喝着、聊着一直到天亮。

通过王朔,冯小刚又认识了大院子弟叶京,初出茅庐的冯小刚凭着一张嘴,愣是跟这帮人玩到一起去了。

1994年,冯小刚导演了自己人生中的“处女作”《永失我爱》,剧本正是改编于王朔的小说《空中小姐》,出演这部电影的是当年还很青涩的郭涛,以及冯小刚未来的老婆徐帆。

叶京,姜文、王朔、马未都、郑晓龙,跟这些出生在军队大院的子弟不一样。

这些人打小骨子里长出来的,都是英雄主义,有一股自以为是的劲儿。

而小市民家庭出来的冯小刚,别说骄傲了,甚至连说实话的勇气都没有。

“老百姓的孩子撒谎、说瞎话是因为他承担不起说真话后所产生的恶果,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谨小慎微地做人、做事,处处容易换位思考,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事情。”

因为 别人不痛快了,他会让你更不痛快!

你很难想象这句话出自冯小刚的之口吧。

昔日的冯小刚真的是谨小慎微,甚至可以说是可以卑微到尘埃里。

对于冯小刚 这种小市民的嘴脸, 大院子弟叶京不止一次在王朔面前表达过,自己看不上冯小刚。

不仅仅是因为冯小刚原本不是大院子弟这个圈子的人,还因为他总是利用别人来办自己的事,更重要的是,冯小刚的确坑过叶京。

冯小刚拍摄《甲方乙方》的时候, 叶京二话不说,从军营里调来了坦克给冯小刚救急。

这得多少钱啊。

为了省钱,冯小刚让身边认识的人,都来串个角色。

叶京在这部电影中客串了一个大款, 刘震云客串了一个找不着对象的男青年。

叶京写出他的第一个剧本《梦开始的地方》后,很多导演都想做这部戏,包括姜文和赵宝刚,冯小刚也特想拍这剧本。

按王朔的话是:这人有好事从来不落空,他生怕你的事跟别人合作,没跟他合作。

冯小刚承诺能给叶京搞到拍摄资金,让他帮着自己宣传《甲方乙方》,路上顺便讨论一下《梦开始的地方》的这个剧本。

结果冯小刚一路上愣是没提,给忽悠过去了,把叶京气得够呛。

宣传回来后,由于冯小刚跟投资人漫天要价,把投资直接谈崩了,并且连声招呼都没打,就没信儿了。

这事换成谁,谁不生气呢。

后来,叶京干脆在自己执导的电视剧《与青春有关的日子》里面塑造了一个的角色。

一个角色长相丑陋、性格猥琐、欺软怕硬,又爱哭、爱占小便宜,为了达到目的有些不择手段,最后做了导演。

内涵谁,一目了然。

有文化的人骂人,可以不带脏字,但是足以恶心你一阵子。

5、

后来王朔被批判,王朔对冯小刚说:“他们是冲我来的,你有机会活,别跟我一起死。”

而后 ,王朔远走美国。

冯小刚意气风发的准备大干一场,没承想成了留守青年了。

1997年春节刚过,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找到了已经39岁的待业大龄青年冯小刚。

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不景气,韩三平想要通过打造贺岁片来“救市”。

那些拍文艺片的导演肯定不愿意拍,于是韩三平找到了冯小刚, 希望他能拍一部“喜剧风格的贺岁电影”。

整个1996年,冯小连续两部作品被“枪毙”,最新的电影在开拍10天后被喊停。

韩三平 韩三平

冯小刚知道自己输不起,他急需摆脱票房毒药的称号。

新影联院线的高军说过: “冯小刚就是一棵被大石头压住出不来的小苗,拼了命要冒尖,从旁边钻也要钻出来。”

冯小刚将剧本改到第11版稿,终于获得了投资方的认可。

为了能通过审核,编剧一栏,只写了冯小刚的名字。

这部电影就是由王朔的《你不是一个俗人》改编而来的《甲方乙方》。

此外,因影片预算紧张,他早早表明决心,酬劳分文不拿,都按最后的票房分成。

更重要的是,韩三平和投资人一遍遍告诫他,只准成功,不准失败。

这是冯小刚的翻身仗,也是中国贺岁档电影的翻身一战。

那次,冯小刚派制片主任陆国强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的稿费,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,并没有接受,他不是嫌钱少,而是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……

王朔终究是个文人,看不起所谓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甘愿做个边缘人。

而冯小刚,却打破头也想进入主流。

所以,俩人最终渐行渐远。

在影片最后,冯小刚说了这样一句话,“1997年过去了,我很怀念它。”

感觉像是在王朔告别。

《甲方乙方》上映后收获了很高的票房和口碑,成为了冯小刚事业的转折点, 开创了内地的“贺岁档”。

重温1997,冯小刚在自传里填了段自述式歌词:

“1997年,又是一个春天,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,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,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。”

就这样,冯小刚凭借《甲方乙方》《不见不散》和《没完没了》,连续三年创下票房纪录,他自己也成了名人。

即便如此,冯小刚还不敢膨胀。

一直走“傍作家”路线的冯小刚认准了刘震云。

冯小刚和王朔闹掰这件事,丝毫没有影响到他请刘震云在家里吃饺子喝酒的热情。

两个人合作了《手机》《1942》,《我不是潘金莲》。

冯小刚这样形容:“刘老师的作品就是一座山,你看着就在眼前,好像还不算高,你觉得顺着这条道爬上去不难,结果爬到半山腰,你再看,刘老师就在那,他还是一座山。”

迫切想混入京圈的刘震云很老实的,没有什么骨气,特别听话,对冯小刚唯命是从。

2003年,刘震云与冯小刚合作推出电影《手机》,该片票房超过5000万,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。

7、

成为了著名导演之后, 他终于如母亲所愿有出息了。

很快冯小刚就膨胀起来,不再谨小慎微了。

几乎每逢他的电影上映,他都会跳出来骂一骂观众和媒体。

看不得别人给他差评,怼天怼地怼空气,喷人无数,人送外号 小钢炮 。

“孙大炮”的孙海英说他装蒜。

冯小刚就骂,孙海英脑子坏掉了。

2012年,《1942》上映,面对观众的差评,他怒骂观众自以为是,并扬言:别看,脏了我的电影。

2013年,《私人订制》上映,他舌战群儒,开撕各路影评人。

“《私人订制》第二个故事就是损你们丫的这帮大尾巴狼,把电影说得神乎其神跟这儿蒙事骗人,好像你们丫的多懂似的。

连潜台词都听不出来,拐两弯你们丫就找不着北了,非得翻成大白话直给你们丫才听得真着,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影评人,别现眼了。”

骂豆瓣影评人是一群大尾巴狼。

炮轰有了垃圾观众才有了垃圾电影。

这番言论,直接惊动了《人民日报》下场点评,“不要只会骂观众,要用好的作品来说话”。

在微博上,给王健林阴阳怪气的长篇大论的控诉万达影院不给他的电影《我不是潘金莲》排片。

结果王思聪,一句话就给怼他没有什么好作品,所以才不会给排片。

2004年,冯小刚拍摄了《天下无贼》。

但是影片迟迟不过审,第一个原因是主角是个贼,本身格调就不高;

第二原因是,两个贼在后面突然良心发现,去帮助民工傻根,这样的情节安排太牵强。

冯小刚急的束手无策,他只能求助昔日的好友王朔。

没想到,王朔一句话,让女贼怀孕,这是为了下一代啊,完全符合价值观。

这样的剧情顺理成章,而且还有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”的教育意义。

结果,王朔的一句话就一切迎刃而解。

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,当年的《天下无贼》票房大卖。

并且成为了冯小刚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。

完成了内地的路演,为了去香港做海外宣传,当时包下了 两节车厢,命名“天下无贼号”,葛优、刘德华、刘若英、李冰冰、张涵予、王宝强还有一众媒体人,一路喝酒聊天奔到香港做宣传,捷报频传,彻夜狂欢。

冯小刚原以为自己能离得开王朔,但是他耗尽半生努力,发现离开王朔的他还真不行。

拍完《夜宴》,冯小刚招来了骂声一片。

有个影评人直接一针见血的说,电影想拍得很文艺,但是冯小刚骨子里面就是一个俗人。

2008年,冯小刚导演的《非诚勿扰》上映。

他在剧中,设计了这么一段台词, 借葛优之口隐晦的服了软, “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,就是缺朋友。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,有时候真想你们,心里觉得特别孤独”!

离开王朔11年后, 冯小刚向老朋友发出了召唤。

这部电影上映以后,时隔经年以后,这几位老朋友再次坐到了一起,在酒桌上,冯小刚多次控制不住情绪,泪眼婆娑。

8、

在2010年,在《唐山大地震》的发布会上,冯小刚对着采访他的媒体大放厥词:“我拍什么电影都有票,没人能够超过我,独孤求败!”

但是很快,冯小刚就被打脸了。

而打脸冯小刚的这个人,是个演员,他叫徐峥。

2012年徐峥的处女作《泰囧》横空出世。

当年的贺岁档,前面有冯小刚的大片《1942》和陆川的《王的盛宴》。

后面又有成龙的《十二生肖》、刘伟强的《血滴子》和王晶的《大上海》。

《泰囧》见缝插针选择了贺岁档的末期,12月21日。

原本只想在“贺岁档”分一杯羹的徐峥,没想到成为了当年的黑马。

最后收获了12.67亿的票房,打破了多项观影纪录,并且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过10亿的电影。

从此,贺岁档不再是冯小刚一人独大,开始了群雄割据的时代。

曾经在娱乐圈语速飞扬、威风凛凛的“小钢炮”冯小刚,似乎已经悄然消失在影视圈的冰天雪地里。

冯小刚也不得不在微博上,感慨自己老了。

也在告诉大家,冯小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这已是他缺席春节档的第N个年头,去年转战网剧推出《北辙南辕》,也以失败告终。

今年的《回响》再遭滑铁卢,令观众观感错乱。

原本有电影级的高级质感和浓郁的文艺气息,但是现在的悬疑剧并不缺乏这些,缺的是让观众欲罢不能的好故事。

果然,没有好的编剧,冯小刚就玩不转了。

而面对观众的群嘲和骂声,昔日的小钢炮也哑火了。

冯小刚说了这样一句话,市场永远需要喜剧,但未必是冯氏喜剧。

再见了冯小刚,再见了冯氏喜剧。

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】

——END——

我是 关注我,了解更多人物故事

关键词:

相关文章